青海省社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2007年年报)
来源: 日期:2008-08-18 10:16:00
青海省社会综合统计报表制度
(2007年年报)
青海省统计局制定
2007年10月
一、总 说 明
(一)为了全面反映我省社会综合发展规模、结构、速度和效益,评价社会综合发展水平;为政府管理部门制定发展政策和发展战略,检查和监督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提供依据;沟通各地区的社会综合发展信息,在修订国家社会综合统计制度的基础上,特制定本年报制度。
(二)本制度是青海省统计报表制度的组成部分。各单位应按本制度规定的统计范围、计算方法、统计口径、资料来源按时报送。
(三)本制度所列指标按当年统计口径填报,价值量指标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填报。除特殊情况外,所有指标均应填报全年数或年末数。个别指标当年无数据时暂用最近年份的资料代替,并加以注明。
(四)各州、地、市统计局执行本报表制度,并作为填报单位,对Qk301一314表应全部填报。
(五)本报表数据由省级有关部门、各州(地)市统计局于3月31日前以电子邮件或传真方式报青海省统计局社会与贸易统计处。
电子邮件地址:qhmyc_qh@stats.gov.cn
传真电话:0971-6302647 0971-6304684
邮寄地址:西宁市海晏路39号(青海省统计局社会贸易处收)
邮政编码:810008
(六)本报表制度由青海省统计局负责解释。
目 录
一、总说明--------------------------------------
二、报表目录------------------------------------------
三、报表表式------------------------------------------
社会综合评价表(QK301表)----------------
人口状况(QK302表)----------------
综合部分(QK303表)------
居民生活(QK304表------------------
劳动就业(QK305表)--------------------
社会保障(QK306表)----------------------
卫生、保健(QK307表)----------------------
教育、科技(QK308表)-----------------
文化、体育(QK309表)---------------------------------
新闻出版、发行(QK310表)
各级各类档案馆(QK311表)----------------------------------
律师、公证、调解工作基本情况(QK312表)-------------------
社会治安(QK313表)-----------------------------
社会参与(QK314表)-------------------------
四、指标解释------------------------------------------------
四、指标解释
(一)人口状况
B01.年末总人口、B011.女性: 取自统计局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
B02.非农人口所占比重:取自公安部门的公安统计年报。计算公式为:
B03.0-14岁人口、B031.女性、B04.15-64岁人口、B041.女性、B05.65岁以上人口B051.女性: 这几个指标根据各省人口资料进行推算,
B06.人口出生率、B07.人口自然增长率:取自统计局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
B08.离婚对数:包括当年民政部门准予登记离婚对数和经法院调解或判决离婚对数。取自民政部门的民政统计年报和法院的法院统计年报(如果民政数据中已包括法院数字,则只用民政统计年报中的数字)。
B09.成人识字率、B10.平均预期寿命:取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B11.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根据各省人口资料进行资料推算。计算公式为:
(二)主要经济指标
C01.地区生产总值、C0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C03.第三产业增加值、C04.居民消费水平:取自统计局的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统计年报。
C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总额。它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取自统计局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统计表。
C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登记注册类型可分为国有、集体、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澳台商、其他等。按照管理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为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取自统计局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报。
C07.地方财政收入:指各地方财税部门负责组织征收的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主要包括: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镇维护建设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农业特产税,耕地使用税,契税,增值税25%部分,证券交易税(印花税)50%部分和除海洋石油资源以外的其他资源税。取自财政部门年报。
C08.地方财政支出:指地方财政将筹集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使用,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需要。它主要包括地方行政管理和各项事业费,地方统筹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价格补贴支出等等。取自财政部门的财政年报。
C09.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指平均每一个就业人员(社会劳动者)创造的地区生产总值。取自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综合统计年报和劳动统计年报。计算公式为:
C10.进出口贸易差额:差额=出口-进口。出口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取自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报表。
(三) 居民生活
D0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取自统计局的城镇居民收支调查资料。
D0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取自统计局的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D03.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指某一时点城乡居民存入银行及农村信用社的储蓄金额,包括城镇居民储蓄存款和农民个人储蓄存款,不包括居民的手存现金和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团体等单位存款。取自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平衡表。
D0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城乡居民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指数,是对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进行综合汇总计算的结果。利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价格变动对城乡居民实际生活费支出的影响程度。取自统计局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查表。
D05.城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指按居住人口计算的平均每人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取自建设部门统计年报。
D06.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取自统计局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表。
D07.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城镇居民家庭中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取自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资料。计算公式为:
D0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指农村居民家庭中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计算公式与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相同。取自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资料。
D09.城镇居民最高收入户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指被调查的城镇最高收入户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记帐补贴、家庭副业生产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取自统计局的城镇居民收支调查资料。
D10.城镇居民最低收入户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指被调查的城镇最低收入户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记帐补贴、家庭副业生产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取自统计局的城镇居民收支调查资料。
D11.城镇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可根据统计局城市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资料进行推算。
D12.农村居民人均旅游消费支出:取自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旅统调表。
D13.人均生活用电量:取自电力部门的统计资料。
(四) 劳动就业
E01.就业人员数:指在16周岁及以上,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就业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1)职工、(2)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3)私营业主、(4)个体户主、(5)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6)乡镇企业就业人员、(7)农村就业人员、(8)其他就业人员。该指标和E011.女性、E012.城镇均取自统计局的劳动统计年报资料。其中女性指城镇、农村中女性就业人员之和。城镇指城镇男性、女性就业人员之和。其中女性就业人员用每年四季度劳动力抽样调查男女就业性别结构推算。
E02.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指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就业人员数(E01)减去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的就业人员数)占全部就业人员的百分比。取自统计局的劳动统计年报。计算公式:
E03.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中的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之和的比。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劳动统计年报。
E04.职工工伤死亡人数:指职工因工伤引起的死亡人数。取自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统计年报(注:不包括道路交通死亡人数)。
E05.专业技术人员数、E051.女性: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以及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并且已在1983年以前评定了专业技术职称或在1984年以后聘任了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专业技术人员具体指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含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及实验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含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中学、小学)、民用航空飞行技术人员、船舶技术人员、经济人员、会计人员、统计人员、翻译人员、图书资料、档案、文博人员、新闻、出版人员、律师、公证人员、广播电视播音人员、工艺美术人员、体育人员、艺术人员及政工人员。
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具体指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企业、事业单位下设的职能机构、企业的生产车间和辅助车间(或附属辅助生产单位)中从事生产、技术、经济管理和政治工作的人员。
按照公务员管理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不统计为专业技术人员。
取自统计局的劳动统计年报。
(五) 社会保障
F01. 民政经费:包括民政事业费实际支出、民政事业基本建设投资、社会福利基金三部分。其中民政事业费实际支出包括抚恤事业费、安置、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及其他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其它民政、自然灾害生活救助、地方离退休人员经费,其它款项用于民政支出。见民统年报18表1-4。民政事业基本建设投资为国家投资部分,取自民统年报15表。社会福利基金支出为有奖募捐和国内外捐赠,取自民统年报19表。
F02.离退休退职人员数:指报告期末离休、退休、退职人数总和。该指标包括民政部门支付的离休、退休、退职费的人数。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年报。
F03.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的保险福利费用:指报告期离休退休退职人员实际得到的保险福利费用总额,包括离休金、退休金、退职生活费、医疗卫生费和其他保险福利费用。该指标不包括民政部门支付给离休、退休、退职人员的各项费用。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年报。
F04.社会救济总人数:主要包括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农村传统救济人数。
F05.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指报告期末家庭平均收入在当地规定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城镇居民数。包括“三无”对象、失业人员和在职、下岗、退休人员等。
F06.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指报告期末在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地区,得到当地政府或集体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农业人口数。
f07.农村传统救济人数:指未开展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农村地区,仍沿用传统救济制度救济的贫困人口数。
F04、f05、f06、f07指标均取自民政部门年报。
F08.享受低保的人数占救济总人数的比例: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占社会救济总人数的比例。根据民政部的民政统计年报资料计算。计算公式:
F9.各种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的床位数:指提供食宿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复退军人慢性病疗养院、复退军人精神病院、光荣院、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精神病福利院、老年收养性机构等收养性单位报告期末床位的实际收养能力。取自民政部门的民政统计年报。
F10.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指报告期末城镇(街道办事处、居委会)设立的以非盈利为目的,为本社区居民服务,特别是为老年人、残疾人、儿童服务的社区服务中心、活动站、服务站、养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残疾人工疗站、残疾儿童日托所、家务服务站、婚姻介绍所等福利性设施以及职工社会保险管理服务的机构数。几种不同类型的社区服务单位,共用一个场所的,只能统计为一个社区服务设施。成为社区服务设施的条件(1)是独立核算单位、(2)有固定的从业人员、(3)有一定的服务项目、(4)有一定的服务场所。取自民政部门的民政统计年报。
F11.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指报告期末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在社保经办机构已建立缴费记录档案的职工人数,包括中断缴费但未终止养老保险关系的职工人数和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休、退休和退职人员的人数。不包括只登记未建立缴费记录档案的人数。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F1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
F13.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指报告期末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包括参加保险的职工人数和退休人员数。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年报。
F14.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指报告期末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参加了失业保险的城镇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及地方政府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的其他人员的人数。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年报。
F15.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基金当年支出额: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额: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从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给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休、退休、退职人员个人的养老金、丧葬抚恤补助,以及由于保险关系转移、上下级之间调剂资金等原因而发生的支出。包括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各种补贴、医疗费、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救济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转移支出、其他支出等。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年报。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额: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给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支出和从个人帐户基金中支付给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医疗费用支出,以及其他支出。包括:住院医疗费用支出、门急诊医疗费用支出、个人账户基金支出、其他支出。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年报。
失业保险基金支出额:指报告期内为保障失业人员和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促进其再就业等支出的基金总额。包括失业救济金、医疗费、死亡丧葬补助费、抚恤救济费、转业训练费支出、失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费、补助下级支出、上解上级支出、转移支出和其他支出。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年报。
工伤保险基金支出额: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给参加工伤保险的人员及供养直系亲属工伤保险待遇支出及其他支出。包括工伤医疗费、伤残补助金、工亡补助金、护理费、丧葬补助费、工伤预防费用、职业康复费用和其他支出。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年报。
生育保险基金支出额: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从生育保险基金中支付给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因妊娠、分娩和计划生育手术而享受的待遇及其他支出。包括:生育津贴、医疗费用支出及其他支出。取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统计年报。
(六) 卫生保健
G01.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指各级政府为防病治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由政府公共财政预算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的卫生保健服务资金。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包括卫生事业费、中医事业费、计划生育事业费、药品监督管理事业费、行政事业单位医疗经费、预算内基本建设支出。取自财政部门一般预算支出决算明细表。
G02.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剂人员、检验和影像人员等卫生专业人员。不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卫生技术人员。
执业医师:指具有《医师执业证》及其“级别”为“执业医师”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执业医师。执业医师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和公共卫生。
执业助理医师:指具有《医师执业证》及其“级别”为“执业助理医师”且实际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实际从事管理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助理医师类别分为临床、中医、口腔和公共卫生。
注册护士:指具有注册护士证书且实际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不包括从事管理工作的护士。
药剂人员:包括主任药师、副主任药师、主管药师、药师、药士和药剂员。
检验人员:包括主任检验技师、副主任检验技师、主管检验技师、检验技师、检验技士和检验员。
其他技术人员:指毕业于高中等院校化学、数学等非卫生专业,现从事卫生宣传、科研、教学等技术工作的人员。
管理人员:包括单位负责人,主要从事医疗保健、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医学科研与教学等业务管理工作的人员,主要从事党政、人事、财务、信息、安全保卫等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
G02卫生技术人员、G021.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G03.卫生机构床位数、G04.医院病床使用率:均取自卫生部门的卫生统计年报。
G05.孕产妇死亡率:取自卫生部门资料。
G06.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指某地区年内每千名活产儿中未满5岁儿童死亡人数。取自卫生部门资料。计算公式为:
G07.新生儿死亡率:指某地区一年内出生未满28天(0-27天)的新生儿死亡人数与该地当年全部活产数的比率。取自卫生部门资料。计算公式:
G08.传染病发病率:指全国26种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域内的人中新发生病例的频率。取自卫生部门的卫生统计年报。计算公式:
G09.已改水受益人口占农村人口百分比:指通过改善饮用水的水质,改善供水方式,如管道式集中供水(自来水)、分布式改水(手压机井、改良大口井)而受益的农村人口。取自爱卫会爱卫综1表。
G1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指使用各种类型卫生厕所的农户数占农村总户数的百分比。取自爱委会爱卫综2表。
农村卫生厕所:指有完整下水道系统的水冲式、三格式粪池式、净化沼气池式、多瓮漏斗式公厕以及粪便及时清理并进行高温堆肥无害化处理的非水冲式厕所。计算公式:
其中农村总户数指县城以下农村农户总数。
(七) 教育科技
H01.教育经费支出:分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支出。主要包括事业经费支出和基建支出两部分。1、事业经费支出分为“个人部分支出”和“公用部分支出”两个部分。个人部分支出:指用于公、民办教职工、离退休人员、学生等个人方面的支出。包括“教职工工资”、“补助工资”、“社会保险费”、“助学金”。公用部分支出:指用于公务费、业务费、设备购置费、修缮费、业务招待费及其他属于公用性质的经费支出。2、基建支出:指属于基本建设投资额度范围内的,并列入各级计划部门基建计划,由学校和教育事业单位经批准用教育基建拨款和其他自筹资金安排的基本建设,并专存银行基建专户的支出。取自教育部门的教育经费统计年报。
H02.城镇居民人均教育费支出:指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教育的费用,包括教材及参考书、学杂费、托幼费、成人教育以及其它教育费用。取自统计局城镇住户收支调查资料。
H03.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指在普通高等学校接受本专科教育的学生数。H03、H031均取自教育部门教育事业统计年报。
普通高等学校:指按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建立的,通过全国普通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招收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其他机构。
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主要实施本科及本科层次以上教育。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实施专科层次教育。
其他机构是承担国家普通招生计划任务不计校数的机构。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分校和批准筹建的普通高等学校等(注: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均不包括在校研究生)。
H04.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包括在成人高等学校学习的学生数、在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业余、脱产学习的学生数。H04、041H均取自教育部门教育事业统计年报。
成人高等学校:指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的,通过全国成人高等教育统一招生考试,招收具有高中毕业或同等学历的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利用函授、业余、脱产的多种形式对其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学校。包括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函授学院、广播电视大学、其他机构。其他机构是承担国家成人招生计划任务不计校数的机构。
H05.高中阶段在校学生数、H051.女生:指在普通高中、成人高中、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数。技工学校数据取自劳动保障部门,其它取自教育部门教育事业统计年报。
H052.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数:指在普通中专、成人中专、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中接受教育的学生。技工学校数据取自劳动保障部门,其它取自教育部门教育事业统计年报。
H06.初中、小学学生数、H061.女生:取自教育部门事业统计年报。
H07.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计算初中毕业生升学率所用分子数为高级中学招生数,包括:普通高中招生数、职业高中招生数、技工学校招生数、普通中专招收初中毕业生数、普通中专举办的成人中专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数及成人中专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数,分母是初中毕业生人数。取自教育部门教育事业统计年报。
H0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根据教育部的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年报中有关数据推算。指完成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的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数与初始学生数的比例。计算公式:
H09.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内用于内部开展科技活动实际支出的费用,包括外协加工费。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基本建设支出两类。统计范围包括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全日制普通高校、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文献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综合技术服务机构。取自统计局科技综合统计资料。
H10.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指调查单位在报告年度直接从事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累计从事科技活动的实际工作时间占全年制度工作时间10%以下(不包括10%)的人员不统计。统计范围包括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全日制普通高校、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文献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综合技术服务机构。取自统计局科技综合统计资料。
H11.R&D经费内部支出:指调查单位在报告期用于内部R&D活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的实际支出。包括用于R&D项目(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R&D活动的管理费、服务费、与R&D有关的基本建设支出以及外协加工费等。不包括生产性活动支出、归还贷款支出以及与外单位合作或委托外单位进行R&D活动而转拨给对方的经费支出。统计范围包括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全日制普通高校、国防科技工业系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及科技信息文献机构、大中型工业企业、综合技术服务机构。取自统计局科技综合统计资料。
H12.新产品销售率:特指大中型工业企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其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取自统计局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丨动统计年报。
(八) 文化体育
I01.文体广播经费:包括:(1)文化事业费、(2)文物事业费、(3)出版事业费、(4)体育事业费、(5)广播电影电视事业费、(6)档案事业费、(7)文化基建支出、(8)文物基建支出、(9)出版基建支出、(10)体育基建支出、(11)通讯和广播电影电视基建支出、(12)档案基建支出。取自财政部门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决算明细表(注:指实际支出数)。
I02.每万人口拥有公共文化机构数:指某地在某个时点万人拥有的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的单位数。取自文化部门统计年报。计算公式:
I03.公共图书馆藏书:取自文化部门的文化统计年报。
I04.订销报纸累计份数:指通过各级邮政部门发行的报纸数量,不包括各类报社自办发行的报纸数量。即邮政年报中的订销报纸累计数。取自邮政局的邮政统计年报。
I05.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I06.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取自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事业统计年报。
I07.有线电视入户率:指能接收到有线广播电视台、有线广播电视站(系统内和系统外)和共享天线系统播放的有线电视节目的家庭户数与总户数的比率。取自广播电影电视局的事业统计资料。计算公式:
I08.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的家庭电脑数:指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家庭电脑的拥有量。取自统计局城市住户调查资料。
I09.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支出:指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用于文化娱乐方面的支出,包括文化娱乐用品和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取自统计局城市住户调查资料。
I10.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取自统计局农村住户调查资料。
(九) 社会治安
J01.公检法司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取自财政部门的年报资料。
J02.人民警察数:仅指各级公安机关中列入行政编制序列的除工勤人员以外的人员数。不包括其部门管理的警察数。取自公安部门的公安统计年报。
J03.律师人数:取自司法部门的司法统计年报。包括专职和兼职律师。
J04.交通事故死亡人数、J05.火灾事故死亡人数、J06.交通事故损失额、J07.火灾事故损失额、J08.刑事案件立案数、J09.治安案件查处数、J10.青少年刑事案犯占全部刑事案犯比重(青少年指年龄在25周岁及以下): 取自公安部门的公安统计年报。
(十) 社会参与
K01.省级人大代表人数、K011.女代表:仅指省本级人大代表人数。取自人大的统计资料。
K02.省级政协委员人数、K021.女委员:仅指省本级政协委员人数。取自政协的统计资料。
K03.基层地方妇联组织数:基层妇联组织包括:乡镇、街道妇联、行政村妇代会、社区妇联(居民委员会妇代会)、机关事业单位妇委会。地方妇联组织包括:省、区、市、县妇联组织。取自妇联的统计年报。
K04.基层工会组织数:取自工会的统计年报。
K05.工会会员人数:取自工会的统计年报。
K06.县处级干部人数、K061.女性:县(处)级干部指在全国县(处)级及以上党委、政府、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中的正、副县(处)级干部(包括非领导职务)。取自组织部门的统计年报。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