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主体扩容提质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来源:青海省统计局 日期:2025-04-23 10:09:02
青海省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显示,2023年末,全省第二、三产业法人单位达9.8万个,较2018年(2018年是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长34.2%;活跃个体经营户突破20万个,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呈现“三产主导、新兴崛起、传统升级”的优化态势,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一、总体规模与结构
(一)法人单位高速增长。全省法人单位较2018年增加2.5万个,增长34.2%。其中,企业法人增加2.2万个,占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75.5%,比2018年提高4.2个百分点,成为绝对主力;企业法人中,民营企业占比超97.3%,在稳就业、促增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行业集中度凸显。全部法人单位中,比重排在前三位的是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单位数分别是2.2万个、1.9万个和1.5万个,分别占法人单位总数的22.9%、19.1%和15.2%,合计占比超57.0%。
(三)个体经济活力迸发。活跃个体经营户总量突破20万个,其中,批发和零售业11.0万个、住宿和餐饮业3.2万个,民生相关行业占比超80%。
二、产业结构升级成果
(一)第三产业规模扩大。全部产业活动单位中,第三产业9.4万个,占比85.5%;个体经营户中,第三产业19.6万个,占比96.6%,比2018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其中,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1.6万个,占第三产业个体经营户的8.3%,民生服务领域活力突出。
(二)现代服务业提速。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法人单位1.9万个,比2018年增加0.9万个,增长91.2%;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0.2万个,增长60.6%;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0.1万个,增长54.6%,成为服务业升级新引擎。
(三)第二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1.高技术制造业营收实现新突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法人单位增长6.8%,营业收入增长6.4倍。
2.传统工业提质增效。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资产规模达4658.0亿元,占第二产业总资产的40.0%,营业收入939.8亿元,占第三产业总营业收入的16.8%。
(四)新兴产业加速培育。
1.新能源企业飞速发展。新能源领域法人单位数量增长100%,产值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为22.2%。
2.数字经济营收增长显著。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法人单位0.3万个,带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增长45.0%。
三、市场主体与从业人员结构
(一)法人单位行业集中度优化
法人单位数排在前三的行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合计占57.2%,较2018年下降4.8个百分点,行业分布趋于均衡。
企业法人中民营企业占比97.3%,吸纳就业占比超78.6%,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方面具有显著比较优势。
(二)从业人员向高附加值领域流动
1.第三产业就业占比提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97.0万人,占期末人员总数的75.3%,较2018年提高4.5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期末从业人数增幅均超过30%。
2.重点行业贡献突出。制造业从业人员15.2万人,人均营收达208万元/人;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行业稳定就业21.2万人,民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四、资产负债与营收效益
(一)资产结构优化
第三产业资产3.3万亿元,占74.1%,其中金融业1.1万亿元,租赁商务服务业6868.5亿元,成为核心支撑;工业资产效率提升,制造业资产周转率(营收/资产)为70.6%,较2018年提高36.8个百分点。
(二)营收增长动能转换
消费服务业扩容,批发和零售业营收2731.2亿元,占第三产业总收入的63.4%,线上线下融合零售模式推动营业收入快速增长。
五、未来发展方向
坚持“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升级”双轮驱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力争在2025年推动二三产业活跃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5万户,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