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面貌日新月异 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来源:农牧处 日期:2021-07-19 08:56:0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二十三: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一百年来,党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海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通过实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美化村容村貌等一系列举措,深挖农牧业内部潜力,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住房、饮水、取暖、卫生条件大幅改善,生活有了质的飞跃。现在高档耐用消费品都已进入寻常百姓家,百姓对生活的追求从吃饱穿暖,向追求有品质、有品味的生活迈进。
一、农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2019年末,全省通公路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达到99.1%,比2006年提高15.3个百分点;通电的村占98.7%,提高14.0个百分点;通电话的村占99.3%,提高20.0个百分点;完成改厕村的比重达到42.0%,提高33.9个百分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村占48.0%,提高44.2个百分点;通宽带互联网的村占75.3%;通公共交通的村占58.4%;村内主要道路通路灯的占74.1%;有卫生室的村占85.0%。
二、农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省农牧民住房基本上是茅草土坯结构,农牧区生活饮水、取暖、卫生设施条件极其简陋,饮用水基本是井水、河水及雨水;取暖做饭基本是柴草,厕所大多是简易旱厕。70多年来,青海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农牧区住宅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环境卫生等投入力度,农牧民的住房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农村的饮水、取暖、卫生设施条件全面改善。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6年全省农村住宅砖(石)木结构的比重占51.5%;住宅为砖混结构的占34.6%;住宅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占6.2%;而茅草土坯结构和其它结构的仅占7.7%。28.54万农户饮用经过净化处理的自来水,占全部农户比重为31.9%,比2006年提高10.9个百分点; 39.17万农户饮用受保护的井水和泉水,占43.7%;饮用桶装水的农户占0.1%。农户做饭取暖使用电的有27.56万户,占30.8%,比2006年提高28.2个百分点;5.72万农户使用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占6.4%,提高5.1个百分点;使用煤的占67.9%,使用柴草的占29.7%(注:生活能源指标调查户可选两项,分项之和大于100%)。4.84万农户使用水冲式厕所,占5.4%,使用卫生旱厕的占14.4%,使用普通旱厕的占61.9%。
三、文化素质整体提升。2020年末全省乡村从业人员213万人,其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37.42万人,占17.6%,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76.02万人,占35.7%,比1996年提高16.6个百分点;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99.56万人,占46.7%,比第一次农业普查160.95万人减少61.39万人,占比下降 31.1个百分点。2019年末,青海省乡村实现了体育健身场所全覆盖,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77.1%,有体育健身广场的村占74.7%,县级以上文明村和文明乡镇占18.2%。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占30.9%,比2006年提高22.9个百分点;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占40.0%,提高27.1个百分点。
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全省各地相继出台了有利于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政策和办法,让从前荒凉的山头摇身一变成为了景点,吸引着络绎不绝的城里人来游玩、休闲,蔬菜、瓜果种植观光采摘基地、养殖基地等新兴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农牧民不用外出,在家就赚的盆满钵满。2019年末数据显示,全省开展旅游接待的村占全部村的比重达到8.1%,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占41.2%;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村占35.4%。
五、生活质量显著提高。2020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42元,与1978年的113元相比,增长107.2倍,年均增长11.8%。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134元,比1981年的153元增长78.3倍,年均增长11%。随着农牧民收入的增加,生活耐用消费品结构呈现新的特征,农村家庭拥有消费品由八十年代的老四件(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钟表),逐渐向高技术产品转变。1981年末全省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自行车30.92辆、缝纫机27.71架、收音机32.93台、钟表68.27只;2020年末全省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7.1辆、电动助力车14.7辆、彩色电视机100.8台、计算机37.5台、移动电话261.5部、电冰箱106.0台、洗衣机100.8台、热水器64.1台、微波炉41.9台、空调1台、抽油烟机58.8台、照相机8.6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