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牧业发展巨变 成就斐然
来源:农牧处 日期:2021-07-09 14:39:0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九:
建党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青海的农牧业发生巨大变化,取得了辉煌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联产承包制的推进,极大的调动了农牧民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随着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党中央把“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心,连续18年发出关于“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终止征收延续千年的农业税,农村生产力得到空前解放,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持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农业农村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青海抓住农业发展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围绕青海农牧业发展实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高原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深化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 “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新格局,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走出了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兴农”之路,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
财政支农投入力度持续加大。1951年全省用于支农支出仅有48万元,占财政总支出的4.3%。1979年全省支农突破亿元,达到1.1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支农力度突飞猛进,2019年全省用于农林水的支出达到324.0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17.4%,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农牧业生产大幅增加。2020年全省实现农业总产值达507.10亿元,比1952年增长14.6倍,年均增长4.0 %,其中种植业增长14.6倍,年均增长4.0%;林业增长225.4倍,年均增长8.3%;牧业增长14.8倍,年均增长4.1%;渔业增长410.5倍,年均增长9.3%。人均农业总产值(按总人口)也由1978年的476元,增加到2020年的8560元,增长17.0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由1949年的332.12千公顷,增加到2020年的571.42千公顷,增加了239.30千公顷,增长72.1%。
农畜产品产量快速增长。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9.57 万吨,快速增长到2020年的107.42万吨,增长2.6倍,年均增长1.8 %。自2008年以来产量始终稳定保持在100万吨以上;油料产量达到30.21万吨,比1949年增长35.4倍,年均增长5.2%;蔬菜和食用菌产量达到151.36 万吨,比1978年增加131.59万吨,增长6.7倍,年均增长5.0%;肉类总产量达到36.70万吨,比1952年增长12.0倍;奶类总产量达到36.58万吨,比1980年增加24.66万吨,增长2.1倍;禽蛋产量达到1.40万吨,比1982年增加1.08万吨,增长3.4倍。
机械化水平全面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省农业现代化机械一无所有,机械化能力几乎为零,经过70多年发展发生巨变。2020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01.21 万千瓦时,比1973年增长17.2倍, 年均增长6.4 %;2020年全省实现机械耕地面积440.45千公顷,比1965年增长3.9倍,年均增长2.9 %,占总播面积的比重由1965年的15.7%提高到2018年的79.6 %;2018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88.90千公顷,比195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6 %,占总播面积的比重由1952年的13.9 %,提高到2018年的32.1%。1949年全省乡办水电站为零,2020年达到29座;农村用电量2020年达到74998万千瓦时,而1957年的农村用电量仅2.16万千瓦时。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合理。从农业结构看:农林牧渔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占比减少,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占比不断上升,1949年农、林、牧、渔业占总产值构成为49.92∶0.39∶43.79∶0.04;2020调整为37.19∶2.34∶58.20∶0.76。农业比重下降12.73个百分点,林业、牧业和渔业所占比重分别提高1.95、14.41和0.12个百分点。从种植结构看:新中国成立初期,青海省种植业主要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经济作物比重偏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经济作物效益突显,全省种植结构不断调整,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增加。全省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52年的8.72%,上升到2020年49.24%,提高40.52个百分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