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桑田巨变 话百年社会变迁
来源:社贸处 日期:2021-06-23 10:32:00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八: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百年风雨兼程,一百年春华秋实,中国共产党领导全省各族人民戮力同心、砥砺前行,青海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人民幸福感、获得感稳步增强,谱写出了壮丽的青海篇章。
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成果惠及全民。新中国成立前,青海教育事业非常落后。1949年,全省只有中等专业学校5所,普通中学3所,小学717所,在校生共4.19万人,文盲人数占全省总人口的90%以上。新中国成立之初,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按照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全省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恢复高考、素质教育、高校扩招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和“科教兴青”和“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全省教育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跨越式发展,为提高各民族人民的文化素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20年末,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533所,在校生100万人,教职工6万余人。九年义务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7%和91.8%。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49年的14.7%提高2020年的99.8%,提高85.1个百分点;全省文盲率从1964年的 41.3%大幅下降到2020年的7.9%,下降33.4个百分点。
二、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百姓健康得到根本保障。新中国成立前,青海医疗卫生事业严重滞后,全省仅有900余名民间医生,医疗机构9个,病床100张,卫生技术人员103人,每万人拥有床位仅0.7张。新中国成立后,卫生事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青海逐步建立起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省公共卫生、疾病防控等方面得到加强,医疗卫生综合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2020年,全省有医疗机构6435个,床位4.12万张,卫生人员6.44万人,总诊疗人次达2404.5万人次,每万人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69.55张。全省人口死亡率由1952年的13.98‰下降到2019年的6.08‰,下降了7.9个千分点;人均预期寿命由1957年的49.2岁提高到2020年的73.7岁,提高了24.5岁。
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体育产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全省文化和体育事业非常落后。新中国成立后,青海文体事业迎来了新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化事业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日益繁荣,体育事业逐步走上了综合性、专业性和群众性相结合的发展道路。2020年末,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50个,比1978年末增加37个,博物馆从无到有达到24个,文化馆、档案馆、乡镇文化站、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分别达到45、54、369和4169个,逐步构建起覆盖省、市(州)、县(区)、乡(镇)、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由1978年的25%和20%提高到99.1%。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09万人。全省各类活动站点、俱乐部达1.7万个,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率达到100%,1.2万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健身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01平方米,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特色体育发展影响力不断扩大,凭借独特的高原体育资源,青海体育产业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壮大,打造出以“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国际攀岩赛”和“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精英赛”为代表的10项国际品牌赛事、20项国家级品牌赛事、百余项省级品牌赛事。通过品牌赛事的推动,不仅展示了青海体育的力量,更提升和增强了青海形象和自信。
100年来,青海省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展望未来,站在新的起点上,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新矛盾,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