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
来源:综合处 日期:2020-10-20 10:22:00
青 海 省 统 计 局
国家统计局青海调查总队
2020年10月20日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全力抓“六保”促“六稳”,持续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落实,在困难挑战中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前三季度,全省经济社会呈现大局稳、民生实、质量优的良好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回升,新动能加速成长,民生保障有力,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170.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3.3和0.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2.94亿元,增长4.5%,农业基础作用稳固;第二产业增加值844.03亿元,增长2.9%,增速比一季度提高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153.16亿元,下降0.5%,降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收窄2.9和0.3个百分点。
一、种植业生产稳定,畜牧业生产总体向好
粮食生产丰收在望。今年以来,全省坚持稳字当头,落实稳产保供,抓好疫情防控,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2020年全省粮食总播种面积较上年增加,谷物、豆类播种面积增加,薯类播种面积减少。经济作物中油料、青饲料播种面积增加,蔬菜及食用菌、药材种植面积减少。由于总播种面积增加,整体气象条件利大于弊,今年全省粮食丰收已成定局。前三季度,全省蔬菜及食用菌产量109.79万吨,同比下降7.3%;枸杞产量2.96万吨,增长9.3%。
畜牧业生产总体向好。全省牛羊生产稳中向好,生猪生产恢复向好,猪牛羊畜产品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养殖效益良好。前三季度,全省生猪存栏54.97万头,同比增长17.4%,出栏30.55万头,同比下降56%;牛存栏669.75万头,增长23.4%,出栏106.70万头,增长36.7%;羊存栏1506.75万只,下降10.2%,出栏414.80万只,增长3.5%;家禽存栏165.13万只,下降23.3%,出栏163.19万只,下降44.4%。全省猪牛羊禽肉总产量20.09万吨,同比下降2.1%。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新兴优势产业加快复苏
今年以来,全省深入推进复工复产,多措并举加强要素保障,强化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指导和跟踪服务,落实上下游产业对接,规模以上工业生产逐步向好,自1-4月规模以上工业[①]增加值增速由负转正以来,连续6个月保持正增长,近5个月增速均在1.3%以上。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3%,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比一季度提高1.6个百分点。
国有企业增加值较快增长。分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7.4%,3月份以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6.4%,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9.8和3.4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增加值下降0.9%,降幅比一季度收窄0.5个百分点。
重点行业贡献突出。前三季度,有生产的33个大类行业中12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主要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1%、13.6%和39.4%;开采专业及辅助性活动、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分别增长26.6%、1.6%、9.6%、27.6%。以上7个重点行业共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8个百分点,成为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23.7%、23.1%、4.3%和11.4%,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收窄3.6、8.7、1.8和5.5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煤炭和其他燃料加工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增加值分别下降9.0%、9.6%、9.3%、20.6%和44.0%。
新兴优势产业由降转增。三季度以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当月增幅均保持在30%以上;8月以来,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连续两个月当月实现正增长。在这两个行业的带动下,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8月当月增速由负转正,9月当月增幅均在20%以上,两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7.2%和8.2%,占比较6月当月均提高1.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省高技术制造业[②]、装备制造业[③]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20.6%和16.9%,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收窄3.2和6.1个百分点。
部分特色产品产量保持增长。前三季度,全省钾肥(实物量)、十种有色金属、黄金、碳酸锂、碳化硅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6%、8.1%、31.2%、12.1%和61.3%,今年以来均保持增长,其中碳酸锂、碳化硅产量均两位数增长。原盐、钢材、铝材产量分别增长18.4%、3.5%和2.8倍,增速比上半年分别提高15.5、2.0和246.3个百分点。多晶硅、铁合金、金属切削机床、光纤同比分别下降5.2%、10.2%、19.8%和30.0%,降幅比上半年均不同程度收窄。口罩产量达6474万个(只),比上半年增加565万个(只)。饮料酒、锂离子电池等产量持续处于下降区间。
三、服务业稳步恢复,旅游业明显回升
今年以来,全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金融、交通、商贸、文旅等服务业生产逐步恢复,部分行业实现由降转增,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5%,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收窄2.9和0.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1-8月营业收入均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6.6%、10.5%、14.3%和12.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由上半年的下降46.8%转为1-8月的增长1.7%。
交通运输业降幅持续收窄。前三季度,全省客运量同比下降32.5%,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收窄11.5、1.6个百分点。其中铁路、民航客运量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收窄5.7、20.9个百分点。货运量同比下降4.5%,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均收窄3.2个百分点。其中民航货运量增速比上半年提高9.2个百分点,公路货运量降幅收窄8.7个百分点。
金融业运行总体平稳。9月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264.51亿元,同比增长1.4%,自6月连续3个月下降后首次转正,主要是住户存款增长(10.7%)的带动。各项贷款余额6673.49亿元,同比增长0.2%,增速较6月末回落1.1个百分点。
旅游业逐步回暖。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全省旅游市场逐步恢复,特别是8月份以来,跨省旅游放开带动了客运、住宿、餐饮等相关产业不断复苏。前三季度,全省接待游客人数2713.63万人次,同比下降39.2%,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收窄17.0和9.6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228.75亿元,下降54.0%,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收窄9.6和10.9个百分点。
邮政电信业务量快速增长。1-8月,全省完成邮政业务总量5.96亿元,同比增长17.9%,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快递业务量增长16.4%,增幅提高3.5个百分点。完成电信业务量533.11亿元,同比增长33.2%。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分别增长6.6%、39.5%。
四、固定资产投资小幅下降,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
今年以来,全省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开复工,多措并举扩大投资,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补短板项目。前三季度全省固定资产投资[④]同比下降1.3%。
民间投资信心有所恢复。前三季度,全省民间投资同比下降9.3%,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收窄6.8和4.0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等行业民间投资降幅较上半年分别收窄9.7、10.9和16.7个百分点。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民间投资由降转增。
基础设施投资较快增长。前三季度,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20.8%,自4月份以来均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52.6%,今年以来持续快速增长;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投资增长37.9%,自3月实现正增长以来保持高速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13.5%,自3月实现正增长以来持续平稳增长,其中商品住宅投资增长8.4%,增速与上半年持平。房屋施工面积增长0.5%,其中住宅面积增长4.5%。本年新开工房屋面积增长6.2%。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1.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2%,在6、7、8三个月连续负增长后转为正增长。
第三产业投资降幅持续收窄。前三季度,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1%,增速今年以来均保持在20%以上。第二产业投资下降0.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7%,工业投资中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52.6%,制造业投资下降50.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2.4%,降幅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收窄11.8和4.3个百分点。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69.7%,教育投资增长23.9%,自一季度以来均保持快速增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投资分别下降15.4%、46.4%,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收窄6.3、1.7个百分点。
五、消费品市场持续回暖,9月限额以上零售额正增长
今年以来,在“享网购”线上促消费、打造夜间经济、汽车及油品专项促销、发放消费券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措施以及旅游市场逐步恢复的带动下,全省消费品市场逐步回暖,降幅不断收窄。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9.85亿元,同比下降8.7%,降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收窄14.3和3.8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⑤]企业(单位)零售额242.98亿元,下降8.0%,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收窄15.6和4.2个百分点,9月当月零售额同比增长2.1%,实现了年内首次正增长;限额以下单位(个体户)零售额386.87亿元,下降9.1%,降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收窄13.5和3.6个百分点。按经营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98.63亿元,下降9.1%,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1个百分点;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31.22亿元,下降6.9%,降幅收窄2.5个百分点。按消费形态分,商品零售582.34亿元,下降8.5%;餐饮收入47.51亿元,下降11.3%,降幅比上半年分别收窄3.6和5.2个百分点。
批零住餐四个行业全面回暖。从行业看,限额以上零售业零售额由降转增,前三季度同比增长0.2%(1-8月下降2.1%)。批发、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分别下降17.5%、31.9%和28.5%,降幅较1-8月分别收窄0.1、6.1和3.1个百分点,尤其是住宿业9月当月实现由降转增,增幅达20%。
近四成商品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21类商品中,有8类商品零售额保持增长。基本生活保障类商品较快增长。粮油食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5.1%;中西药品类、饮料类和烟酒类分别增长27.6%、10.3%和9.4%。消费升级类商品零售继续回暖。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增长6.2%,增幅较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其中智能手机增长8.2%;智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41.9%,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62.1和1.0个百分点;金银珠宝类、化妆品类降幅较上半年分别收窄4.1和7.3个百分点。汽车消费增速提高。4月以来,汽车销售企业加大促销力度,汽车消费得到全面释放,汽车类商品当月零售额结束了自2017年12月以来持续负增长的局面,实现了回暖转正,并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速,9月当月增速达29.4%,比6月、4月分别提高15.5、8.0个百分点。1-8月累计实现正增长,前三季度增长5.5%,较1-8月增速提高2.9个百分点。网络零售成倍增长。前三季度,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商品零售额1.96亿元,同比增长2.8倍,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256.8和138.9个百分点,4月以来均保持成倍增长。
六、民生领域投入加大,基本民生保障有力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今年以来,全省坚持就业优先,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着力援企稳岗扩就业,努力降低疫情对就业的影响。前三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62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3.7%;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07.88万人次,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2.2%,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全省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出台《青海省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年”活动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市场主体稳步增加。9月末,全省市场主体48.04万户,同比增长11.9%,增速比6月末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企业增长13.5%。前三季度,平均每天新登记市场主体229户。
民生领域投入快速增长。今年以来,全省聚焦全面小康、脱贫攻坚各项任务,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各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前三季度,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住房保障支出同比增长17.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17.1%,卫生健康支出增长6.8%,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8.9%,教育支出增长3.2%。前三季度,在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0.8%,教育投资增长23.9%,分别高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2.1和25.2个百分点。实施老旧小区改造项目47个,完成投资4.59亿元。民族自治地区基础设施、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分别增长47.0%、47.4%和37.6%。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继续回落。前三季度,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同期上涨3.2%,涨幅较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落0.9、0.3个百分点。城市、农村均上涨3.2%。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呈“六涨二降”态势。其中,食品烟酒类上涨8.1%(其中畜肉价格上涨33.9%,鲜菜上涨4.9%,粮食上涨1.0%,蛋类下降12.0%),其他用品和服务类上涨6.8%,医疗保健类上涨4.2%,居住类上涨1.1%,教育文化和娱乐类、生活用品及服务类均上涨0.2%;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分别下降0.3%和1.9%。9月份,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与上月持平,比上年同月上涨2.6%。
七、经济效益有所向好,发展质量逐步趋优
财政收入增速提高。前三季度,全省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51.58亿元,同比增长1.2%,增速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15.7和0.2个百分点。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9.00亿元,增长5.3%。1-8月,全省累计新增减税降费60.84亿元。
企业利润由降转增。在成本下降、产品价格有所上涨等因素的带动下,企业利润空间增大。6月份以来,全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连续四个月环比上涨(6、7、8、9月分别上涨2.1%、2.0%、0.6%和0.5%),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成本由一季度的84.32元下降到1-8月的83.25元。1-8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58.57亿元,同比实现正增长,增长3.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5个百分点。从行业看,盈利的行业有17个,比上半年增加3个。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27.14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利润27.21亿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比上年同期减亏16.84亿元,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减亏2.75亿元,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减亏1.35亿元。
居民收支持续恢复提高。随着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就业恢复正常,在清欠农民工工资、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疫情防控期间增设临时性公益岗位、发放消费券和节日慰问费、惠民暖企健康消费、消费扶贫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全省居民收支持续恢复和提高。前三季度,全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44元,同比增长5.8%,增幅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提高3.8和0.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14元,增长4.7%,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3.6和0.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5.3%,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3.8%,人均财产净收入下降5.9%,人均转移净收入增长6.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00元,增长6.1%,增幅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提高3.0和0.9个百分点。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9.9%,人均经营净收入增长10.2%,人均财产净收入下降11.6%,人均转移净收入下降2.6%。全体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468元,同比增长0.6%,由一季度和上半年的下降转为增长,增速分别提高13.1和5.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下降1.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增长3.2%。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今年以来,全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召开青海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暨全省国土绿化动员表彰大会,及时部署全力推进《木里矿区以及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前三季度全省湟水出省境断面Ⅳ类水质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7.2%。加快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青豫直流工程正式通电,配套500万千瓦新能源全面并网,成为世界首条100%输送清洁能源特高压线路。启动“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连续100天对三江源地区16个县和1个镇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供电。清洁能源生产规模不断壮大,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中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7.2%,其中水电、风电分别增长8.6%和14.7%,清洁能源发电量占规模以上工业发电量的88.8%,比重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呈现保中促稳、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但也要认识到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多;国内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小,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持续复苏向好基础仍需巩固。同时我省经济仍在消化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较多,有效需求仍然不足,行业、企业的恢复还不均衡,经济持续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四季度,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十三五”收官的重要时期,全省上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的统筹安排,坚定信心,积极作为,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发展导向,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持续抓“六保”促“六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完成好重点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圆满收官。
[①]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口径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②] 按照《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7)》,高技术制造业是指国民经济行业中R&D投入强度相对高的制造业行业,包括: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信息化学品制造等6大类。
[③] 装备制造业包括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④]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口径为计划投资50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
[⑤] 限额以上批发业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限额以上零售业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包括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餐饮业企业(单位)。
相关新闻: